• 科研成果

  • 承担课题
  • 获奖成果
  • 专利
  • 论文
  • 标准

省部级以上奖励情况(2019年)

序号

奖励名称

其他省部级奖项名称

获奖等级

奖励简介

1

聚乳酸长支链拓扑结构调控和性能研究 

前瞻性基础性研究科学奖

三等奖

  本项目实现了长支链聚乳酸的快速熔融加工制备,定性和定量表征出了长支链产物链拓扑结构和组成;考察了不同结晶形态聚乳酸以及长支链聚乳酸的单向拉伸过程中片晶的变形、破坏以及取向结晶形成的具体过程。

2

有机超滤膜开发与工业应用 

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本项目采用先进的非溶剂致相分离(NIPS)技术,通过调节热力学和动力学多种控制因素,研发了具有双皮层拓扑结构的超滤膜配方和制备工艺,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

聚合物分离膜分子结构调控与结构性能研究

前瞻性基础性研究科学奖

二等奖

  本项目首次提出聚酰胺分离层的多孔空腔结构,明确了核心分离层的位置,解决了本领域一直存在争议的问题,并建立新的分离层形成理论,得到国际同行业专家的认可。,发明了系列特种分离膜材料及其制备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有望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4

高值化聚酯纤维柔性及绿色制造集成技术

“纺织之光”2019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

一等奖

  本项目攻克了改性剂多点精准添加与高效均质混合的在线添加技术、大容量连续聚合工艺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开发出低温染色、吸湿速干等高附加值绿色产品,形成了绿色聚酯纤维加工的连续聚合纺丝产业化成套技术,并在工业化示范线上实现稳定生产。经过成果鉴定,项目的实施,在节能、节水、节材等方面实现了降本增效,减少废弃物排放,提高了绿色产品品质及生产效率,在绿色制造新模式等方面发挥了示范效应。

5

熔体直纺高品质深染原液着色聚酯纤维产业化技术开发

“纺织之光”2019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

二等奖

  本项目针对产业发展技术瓶颈,立足自主创新,以基础研究为先导,在攻克高品质黑色母粒制备,高比例在线添加强化分散、动态混合,熔体直纺关键技术与设备基础上,实现了高品质深染原液着色纤维规模化生产,并成功构建了熔体直纺高品质深染原液着色纤维产业化集成技术体系。项目开发出着色剂表面修饰技术,着色剂、分散剂、载体之间协同作用技术,解决着色剂易团聚问题,有效提高着色剂在母粒基质中的分散性和相容性;构建了双螺杆结构构型与混合流场模型,通过计算机模拟和实验验证,研制开发高分散性专用母粒制备双螺杆设备;提出评价不同结构动态混合器的混合效果新方法,为动态混合器混合优化奠定理论基础,创新研制母粒高比例在线添加的强化分散、熔体自清洁的技术和装置;开发熔体直纺高品质深染原液着色聚酯纤维纺丝技术,实现高品质深染原液着色纤维规模化生产。建成万吨级熔体直纺专用母粒生产线和熔体直纺在线添加纺丝生产线。项目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6

高品质原液着色聚酯纤维应用技术开发

“纺织之光”2019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

二等奖

  本项目针对原液着色聚酯纤维在高品质服用面料应用推广难的问题,系统研究了原液着色聚酯纤维纺纱、织造、整理加工技术,并进行了产品开发和示范线建设,研究了优选的原液着色聚酯短纤维条混、纤混等纺纱工艺,纯纺及与粘胶、棉等纤维混纺及配色工艺,开发出系列化风格独特的纱线产品,研究了前处理因素对原液着色聚酯纤维织物颜色的影响,制定优化的前处理工艺,及改善织物风格、赋予织物手感和功能的后整理加工工艺,开发出基于低折射率树脂整理的可明显改善原液着色聚酯纤维织物光泽、颜色深度的色光调控工艺,研究了原液着色纤维织物底色对印花的影响,并根据原液着色聚酯纤维特点,开发出系列风格独特的高品质花式面料产品。项目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7

卫材专用竹炭粘胶纤维及其水刺非织造布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纺织之光”2019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

二等奖

  本项目通过全产业链的上下游联合,攻克多项技术难题,首次研制出卫材专用竹炭粘胶纤维及其水刺非织造材料,实现了替代备长炭纤维,应用于面膜等美容材料市场,填补了市场空白。并且开发出竹炭水性浆料均匀稳定分散及其在线添加技术,解决了喷丝孔堵塞和漏胶导致的纤维疵点多、强力低等难题;开发出高效脱硫与水洗技术,满足卫材和水刺非织造布的特殊要求;开发“轻梳理快转移”梳理与“中压”水刺非织造技术,成功制得具有高吸附、低异味、抗菌抑菌、发射远红外等特性的竹炭粘胶纤维水刺非织造布。项目建成年产5000吨卫材专用竹炭粘胶纤维和年产3600吨竹炭粘胶纤维水刺非织造布生产示范线,实现连续化生产。产业上下游各单位都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项目2016-2018年累计实现销售收入40231.23万元,新增毛利11139.68万元,竹炭面膜产品在终端市场销售额达10亿元人民币以上。最终解决了高比例竹炭粉与粘胶纤维纺丝原液共混等多项行业共性技术难题,实现备长炭纤维及其面膜产品的替代,打破了技术垄断,提高了面膜基材的技术含量,推升了国内面膜企业在高端美容市场竞争力,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并且对进一步开发功能性纺织品,促进我国纺织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8

纺织新材料基础性能数据标准的研究

“纺织之光”2019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

二等奖

  本项目首次对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碳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和莱赛尔、聚乳酸、壳聚糖等新型再生纤维的力学、热学、化学与回潮率等基础特征进行系统研究,确定了统一的科学合理的测试方法,经过大样本量的测试和对结果的科学统计分析后,完成制定了包括力学、化学、热学与回潮率等基础特征4个大项15个小项的基础数据表,共取得了包括2项专利、4项国家标准和6篇论文等科研成果。
本项目取得的成果标志着我国在纺织新材料基础性能数据研究及标准化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建立了完整、系统的纺织新材料基础性能数据表,并以国家标准的形式在全行业广泛实施,解决了目前我国新材料基础数据严重缺失的问题,为新材料的定性定量鉴别方法的研究以及进一步的应用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为贸易计价的准确定值提供了的依据,为企业合理的选用新材料,新工艺以及生产提供了技术指导,对加速我国纺织新材料进产业化进程,规范纺织新材料的市场,满足高新技术领域的发展需求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9

GB/T 35266-2017 纺织品 织物中复合超细纤维开纤率的测定

“纺织之光”2019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

二等奖

  本项目首次提出用开纤率来表征复合长丝开纤后超细纤维单纤数量,反映复合超细纤维织物的开纤程度,明确了产品中超细纤维的量化评价指标,为提高超细纤维产品质量提供了依据。本标准确定了复合长丝、超细纤维和剥离型复合超细纤维的术语定义,并创造性的提出了移位开纤(率)、裂离开纤(率)、开纤(率)的定义,为判定超细纤维及其实际状况奠定了理论基础;设计了以“切片制作-图像采集和计数-开纤率计算”为要点的检测技术,对试样准备、切片取样部位、图像区域做出了严格和具体要求。制定了简便易行的标准测试方法,为解决国内外超细纤维产品所面临的鱼龙混杂现状,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通过该标准的实施,超细纤维生产企业可以对超细纤维织物以及开纤生产工艺的效果进行测试和评定,使超细纤维产品性能可以量化,工艺调整更有据可依。这对提升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以及扩大出口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该项目为消费者和监管部门提供了可靠的产品评判方法,减少劣质产品在市场中的流通,对保护消费者权益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