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研成果

  • 承担课题
  • 获奖成果
  • 专利
  • 论文
  • 标准

省部级以上奖励情况(2020年)

序号

奖励名称

奖励类型

获奖等级

奖励简介

1

聚酯复合弹性纤维产业化关键技术与装备开发

“纺织之光”2020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

一等奖

   本项目属于纺织科学技术领域。项目针对产业发展技术瓶颈,立足自主创新,在攻克新型聚酯弹性体关键合成技术,新一代聚酯复合弹性纤维高效一步法熔融纺丝关键技术基础上,实现了新一代聚酯复合弹性纤维规模化生产,形成多项原创性成果。

2

系列国际标准ISO 17881::2016纺织品 某些阻燃剂的测定

“纺织之光”2020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

二等奖

   ISO 17881-1:2016和ISO 17881-2:2016规定了纺织品中某些阻燃剂的测定方法,检测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标准发布后,成果全球共享,已在全球广泛应用,该项目是我国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一次成功实践。

3

轻质高强纺织复合材料标准研究

“纺织之光”2020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

二等奖

   本项目系统研究了以纺织材料为增强体的轻质高强材料的结构、工艺、力学性能及质量评价体系,提出并制定了5项相关产品标准及配套的基础力学性能测试方法标准。研究成果获得了科研、检测、贸易、应用领域的广泛关注与应用。

4

非织造材料空气过滤性能测试方法研究及应用

“纺织之光”2020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

二等奖

   本项目对过滤性能测试参数、滤料材质结构等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结合不同应用领域制定了相关标准。项目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项目所建立的用于模拟滤料实际应用过滤性能的数值转换模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5

生态纺织品安全预测评估系统及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纺织之光”2020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

二等奖

   本项目是生态纺织品安全预测评估系统及纺织品检测技术的集成创新。该项目应用的技术先进、成熟、方便、准确,为相关领域的检测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同时评估软件及相关普查数据在纺织品安全检测和风险评估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6

纺织领域先进基础材料发展战略研究

“纺织之光”2020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

二等奖

   本项目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高技术产业发展需求,落实“材料先行”的理念,从六个方面围绕我国纺织领域先进基础材料展开研究。进而根据我国纺织产业发展的国内需求和国际竞争状况,针对纺织领域先进基础材料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给出政策措施建议。

7

多功能高仿毛特种长丝的研制及产业化

“纺织之光”2020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

二等奖

   本项目通过研制专用的阻燃及低熔点聚酯与聚酯胺\导电母粒等原料,设计研发了原液着色多叶截面、多种直径的纤维、低熔点纤维、导电纤维等系列纤维,并经多组分混纤加工技术制得了兼具多重热响应的聚集态结构、抗静电、吸湿、阻燃等多重功能的原液着色高仿毛特种长丝,并支撑了仿麻特种长丝、到点毛条及短纤、高强高耐磨阻燃特种长丝等系列产品开发。

8

高品质多功能原液着色聚酰胺纤维制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纺织之光”2020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

二等奖

   本项目项目针对产业发展技术瓶颈,立足自主创新,以基础研究为先导,攻克了颜料、功能粉体超细化分散、稳定制备,高品质母粒规模化制备和高着色剂/功能粉体含量聚酯胺熔体纺丝等产业化关键技术,实现多色彩/多功能高品质原液着色聚酰胺纤维的规模化生产。

9

功能性膜高分子材料关键技术开发

科技进步奖

特等奖

   本项目开发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和特色产品,实现“价值引领、创新驱动”,助力中国石化迈向产业中高端。“产销研用”各单位联合攻关关键核心技术,不断探索形成了“材料结构设计—催化剂制备—聚合装置及工艺—加工技术—市场推广”的“料、材、器、用”功能性高分子膜全产业链的技术创新平台。

10

化学结构、结晶特性与聚酰胺光刺激响应关系研究

前瞻性基础性研究科学奖

三等奖

   本项目使用经过设计的多功能团共聚单体,制备得到了荧光聚酰胺材料,荧光性能可随尼龙的晶体结构和温度的改变而变化,可用于力学与温度敏感材料。并且引入了多功能共聚单体之后,可在不改变原有聚合工艺的条件下,提成聚酰胺的熔体强度以及相对粘度等,可提升现有聚酰胺装置的产品价值。能够使用多功能单体开发得到的高熔体强度聚酰胺,聚酰胺的零剪切黏度增加了2倍,解决了目前聚酰胺很难进行高倍率发泡的难题,发泡评价表明泡体稳定性更好,泡孔尺寸均匀。

11

高性能有机气体分离膜制备及膜法VOCs回收处理成套技术开发

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本项目采用分子印迹技术实现基膜孔径的精准调控,制备孔径适宜且分布均一的基膜;构建半互穿网络结构,提高基膜力学强度和热稳定性;开发有机溶剂表面微溶解处理技术,避免功能层制备过程中的孔渗现象;通过硅烷氧化法构建纳米级超薄超亲油分离功能层;掺杂嵌段共聚物和无机纳米粒子并实现有效分散,优化有机物促进传质通道,最终获得分离性能接近罗伯森上限的有机气体分离膜。